編劇:張作驥
演員:李亦捷、高盟傑、呂雪鳳、林郁順、何子華、李品儀、魏仁清
音樂:吳睿然
故事背景:當代,台灣台北、金門、宜蘭等
輔導金:有,片尾字幕顯示為98年新聞局輔導金
跨國合資:無
上映年:2010

自2009年初開始寫國片觀察筆記,我一直都在留意,哪一個導演能持續拍出第二部作品,讓我為他/她再寫第二篇感想。
我 認為這可以具有一種指標性的意義。2008年真是國片花開並蒂的一年(招喚一下《海角七號》、《冏男孩》、《一八九五.乙未》、《停車》、《九降風》等片 的記憶便知),但之後呢?票房成功能不能延續為下一部片的經驗值?雖然台灣本土電影的環境惡劣,每個電影工作者都很讓我欽佩,但能持續地拍第二部、第三部 作品的導演,對我更有一種偉大的感覺。
其實我小小部落格對國片的觀察已經有點晚(且中間還錯過幾部電影沒看),如果從2008年算起,導演鈕承澤 (《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》→《艋舺》)、鍾孟宏(《停車》→《第四張畫》)、製片李烈(《冏男孩》→《艋舺》)、焦雄屏(《白銀帝國》→《如夢》→《聽 說》)等電影工作者都持續性地創作好電影,魏德聖導演也在努力產出《賽德克.巴萊》。
衝吧!電影人!
而2009年才開始觀察國片雖然晚了一步,但總比都沒有關心它好。經歷這一年多的花錢看片「作業」,終於等到一位「拍第二部電影」的導演。請讓我打開手中的信封,拿出得獎名單……
得獎的是--張作驥導演!
(↑自以為在頒金馬獎的口吻,但人家導演可能比較想要拿到真的金馬獎吧)
 
以 前在學校的時候,老師以90年代拍攝黑幫電影的導演風格來介紹張作驥,從《忠仔》、《黑暗之光》、《美麗時光》都屬此類型(跳過《蝴蝶》因為我錯過了)。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《爸…你好嗎?》上映,我剛好看到了導演講座的場次,得知張導演改走「家庭」和「情感」的風格,並在構思以母親為題材的創作計畫,然後就 出現了《當愛來的時候》這部女性思維的電影,整個從以前電影課所教的導演風格轉了個大彎。(映證「世界在變,導演也在改變」的事實)
但,《當愛來的時候》真的就以女性為主要觀眾群、陷入愛情與浪漫交織的眼淚劇情裡嗎?看起來似乎也不是這樣,張導演仍然把關注點放在中下階級的市井家庭,還是有黑道暴力火拼場景、暈黃海鮮餐廳把酒言歡場景、金錢利益談判場景。不同的是,以女性視角觀察社會。
由 於來春家庭的複雜度很高,而她本身也遭遇未婚懷孕事件,整部電影非常像是社工員討論個案的教材影片(看完之後圍坐成圈,商討未婚懷孕、自閉症、戒酒治療、 憂鬱症等處遇方針,但可能一開始就發現家系圖太複雜了畫不粗乃)。家庭和性別議題在這部電影中特別被突顯,想必日後學者們一定會以女性主義寫出許多影評、 論文。
然而,如果不要那麼嚴肅看片,《當愛來的時候》也是個很有戲劇張力的影片。在來春被摑掌、來春揍肚子這幾場家庭衝突的戲中,角色們結結實實地傷害彼此,台詞相當犀利是怎麼揣摩出來的?於我心有戚戚。可能,一方面也仰仗幾位演員出色的表演。
我 喜歡李亦捷演出的來春(旁白「我喜歡陽光的感ㄐㄧㄝˊ」有抓到台妹的口調)。雖然宣傳預告讓人覺得故事整體討論「未婚懷孕」,忽略其他家庭成員的問題和苦 難,但來春作為一個轉變中的年輕女性,可說是理解「當愛來的時候」的關鍵角色,特別是片尾重覆片頭的畫面設計(暫不爆雷),點出「傳承」的概念。(不過, 我個人覺得「當愛來的時候」是個諷刺的片名,故事末了家庭結構已經大大改變,除非來春真的頓悟了某些事,我懷疑愛真的會降臨在這個家庭嗎?)
最後,也推荐這部電影的配樂。雖然推荐音樂不太好說「很像某某人的音樂」,但此片配樂總是讓我想到麥可尼曼為《鋼琴師和她的情人》所作的音樂,對生命惆悵和領悟的情緒表達相當到位,催淚效果也很好。

 

出處  嗑故事

連結  http://blog.yam.com/quechaung/article/32253875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當愛來的時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